
什么是“她时代”
更多的是商业操作而已!
女性汽车、女性理财、女性游戏……为女性打造的商品正如洪水般弥漫。
如此“女尊男卑”,只因为社会购买力70%以上已经掌握在女性手中。
当楼市遭遇“她” 结婚住房由男方提供已经成了老黄历。上海福纳市场咨询公司调查发现,在所调查的人群中,购房者男女比例
达58:42。在女性购房者当中,单身女性占到了三分之一,其中29%属于未婚。
“女性购房者,一方面挑剔,另一方面又容易勾起购买冲动。根据这种特性,我们在给楼盘起名、样板房的布置、介绍房型特色时,更注重研究女性的心理。”一家房地产商介绍,现在很多家庭购房,都是女主人先从报纸、电视等途径了解购房信息,看中了,就拖着先生来。有一位女士,上午在报上看到一则房产广告,下午就驾车一个多小时和先生来看房了,当场就付了定金。让她极其爽快的诱因,竟是这个楼盘有个诗意的名字:花语墅。
当车市遭遇“她”
国内某调查机构最新调查显示,北京330万驾车者中,女性占四分之一。
为诱惑更多的女性买车,一批带着鲜明个性的汽车陆续上市,其造型的乖巧玲珑、色彩的鲜艳夺目,深得女性消费者青睐。有关厂家还打算成立女性设计团队,开发女性专车,甚至还有意设计适合孕妇驾驶的汽车。其次是汽车功能更“傻瓜化”,自动挡车开始大行其道。此外,汽车颜色更明媚,鲜艳的红色、明亮的黄色、清爽的天蓝色、跳跃的绿色、甚至诱人的粉色……
当网络遭遇“她”
在线游戏方面,女性已达55.4%。女性游戏由此成为新兴产业。《苹果派》、《天空之城》等一批批打着“女性游戏”标签的网络游戏纷纷推出……
几乎每家主流数码厂商都推出了“专为女性设计”的产品。无论是数码相机、MP3播放器或是手机,主要卖点还是以轻薄短小和外形色彩炫目为主,不仅充满时尚味道,需要时还可临时作为女孩子的补妆镜,不失实用性……
当理财遭遇“她”
继深圳、南京之后,女子银行现身京城。据悉,女子银行营销取得了丰厚的回报。就天性来说,女性更善于理财,因此银行对她们青睐有加。几家银行披露:最受银行关照的VIP客户,女性要占一半以上。
“她时代”商机无限
现在内地女性达6.2亿,占总人口的48%;在20岁至50岁的年龄组中,女性人口有2.5亿。庞大的女性人群,使“她时代”商机丰富。专家认为,目前“她经济”的概念已经出现,但“她市场”的开掘还很浅显,需要企业更深入地细分市场,针对不同年龄、收入、层次的女性目标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商品和服务。(《解放日报》3.4)
中文翻译成英文
我很喜欢你写的,我会尽全力翻译完
你相信我,我在国外念书不需要翻译器,不过语法方面请你看一下!^^
看完了我也学到了很多。。。
今天是公元2009年,一直都想写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但却不知从何说起。也许是要说的太多太多。
Today is 2009 A.D, I have always wanted to write a story about myself, but I don’t even know where to start. Perhaps there is just too much to say.
当时光匆匆流逝,我们不在年轻的时候。惘然回首才回忆起了很多往事.........
When time starts passing by us quicker than ever, when we are no longer young, looking up I suddenly remembered many things about the past.
爱情,是生命中无法远离的主题.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份感情,它真真切切地只属于我们自己.或许是浪漫的,或许是感伤的,或许是平淡的......就如鱼儿离不开水。
Love, is the one thing live is nothing without. Everyone hope to have they kind of feeling, and it really only belongs to ourselves, maybe it was romantic, maybe it was sad, or maybe it was just plain……just like a fish is nothing without water.
人,离得开爱情吗? 失去后才珍惜,还有什么意义,还是有人不肯去忘记,忘不了那一段回忆。
People, can they really leave love behind? Only after it’s gone will people start cherishing it, then what meaning is there, or are there people unwilling to forget, forget that particular piece of memory.
刹那间,开始怀疑,自已的命运像一场电影,不断的重复上映,抓不住的情绪逃不了的陷阱,凌乱的心情,这样纠缠下去,该怎么去抚平。
At that moment, I start doubting myself, my life is like a movie, it kept playing and playing before me, the intangible feeling and inescapable trap, those messy strands of feeling, how do I sort out this sort of entanglement?
爱总是在离别之前,让每个人能看清一点,犯下的错,该如何放下,该如何放手,再怎么去挽回,一道裂痕隐隐约约的掠过........
Love always shows everyone its true side before its departure, letting each person know the mistakes they made, and how to let go, how to make up, all the pieces of scars vaguely passing by…
2002年夏日,学生时代永远是最美好的时光。我们跟其他恋人一样,在老套的剧情下相恋了。她给了我很多帮助。
The summer of 2002, many fond memories of student life. We are just like the other lovers, falling in love like in those cliché movies. She gave me a lot of help.
一天中最希望的事情就是能在睁开眼睛的时候就见到她。她给了我太多的第一次。。。。她叫于哲!
The one thing I look forward to the most is opening my eyes and seeing her. She has been my firsts, for a lot of things…her name was Yu Zhe!
2004年夏日,一个女孩不知不觉的就爱上我了。她并没有很漂亮的外表,但有着善良般的心灵。
The summer of 2004, a girls somehow fell in love with me. She was no beauty to the eye, but she was a kind hearted soul.
她不张狂,很稳重。她不求回报,只是一味的付出又付出。如果非让我选择个恋爱结婚的人。我想我无疑的会选择她。她叫葛清。
She was not impudent, but a very sedated person, she is a constant giver. If I were ever given the choice to choose someone to fall in love and marry, doubtlessly it would be her, her name was Ge Qing.
2006年4月15日,晴。这一天我遇见了至今为止我最爱的女孩,那一夜我没有回家。
April 15th, 2006 Weather: Sunny. Today I met a girl that even till today, I’m still in lover with, that night I did not return home.
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形容她。她有点坏,有点清秀,还有点小文学。她喜欢大清早起床就开启电视机看《百家讲坛》,她喜欢洗澡的时候不打沐浴露,她喜欢吃我做的炒苦瓜(即使做的很难吃),她喜欢把衣服折叠的像专卖店那样整齐。她叫谷小牧!
I don’t know how to describe her. She is a bit bad, yet a bit refreshing and pretty, a bit literate too. She likes to wakeup early in the morning and turn on the TV to watch百家讲坛(怎么翻译你自己看吧), she doesn’t like to put on shower lotion when she takes a shower, she likes to eat the stir fried bitter melon I made (it actually tastes really bad), she likes to fold clothes like those ones on display in stores, her name was Gu Xiao Mu.
2007年2月14日,大雪。故事总是那么戏剧化的在不断进行着,一个网络聊天室引发了一段恋情。
February 14th, 2007 Weather: Heavy snow. The story always keeps on going in such dramatic ways, an online chatting room started my next relationship
在还没有放下上一段感情的前提下,其实我们是不应该开始新的一段恋情的。而我却伤害了她。
But this was before I could put behind my feelings from my previous relationship, we actually shouldn’t have started this in the first place. But I did hurt her.
我一直不敢承认对她的伤害,那是因为我自私。她有点可爱,有点聪明,还有一些经历。我喜欢她吻我的唇,我喜欢她大半夜偷跑出来就为见我一面,我喜欢她坐在电脑前关注屏幕可爱的样子,她也是我今生第一个送花女孩。她叫赵枫桐!
I never could admit the hurt I brought upon her, it was because I was selfish. She is a bit cute and a bit smart, and has had some experience before. I like the feeling of her lips on mine, I like her sneaking out at night just to see me, I like that adorable look she has when she is sitting in front of the computer focusing on the screen. She was the first girl I gave flowers to, her name was Zhao Feng Tong.
2008年9月,晴。人生总是那么无常,明天要发生什么事情你永远不会知道,她就这样的闯入了我的生活。
September, 2008 Weather: sunny. Life is always so unpredictable, you will never know what’s going to happen to you tomorrow, and just like that, she came into my life.
她很男人性格,豪爽,大方,善良,勤劳,贤惠。甚至在某些事情上我到成了女人。她什么都不会做,但依然过的很快乐。
Her personality is quite masculine, she’s bold, generous, kind-hearted, hard-working, virtuous. Even making me the woman in some cases. She doesn’t know how to do anything, but we were still very happy.
我想,可能她才找到了人生的真谛。跟她在一起的时候感觉很踏实。但她对我而言,只适合做朋友,却不是情侣。她叫奕萍!
I think she may have found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I feel so steady when I’m with her. But to me, she is only fit to be a friend, not a lover. Her name was Yi Ping.
关于友情常听人说,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时代。
One of the most often heard sayings about friendship is that friendship in its purest form can only be found in childhood.
这是一句极其悲凉的话,居然有那么多人赞成,人生之孤独和艰难,可想而知。
Such a sad and dreary thing to say, yet so many people agree to it, you can imagine the hardships and loneliness in life.
我并不赞成这句话。孩童时代的友情只是愉快的嘻戏,成年人靠着回忆追加给它的东西很不真实。
I don’t quite agree with this saying. The friendship in childhood were merely happy giggles and play, it is unreal for adults to relay on things formed through past memories.
友情的真正意义产生于成年之后,它不可能在尚未获得意义之时便抵达最佳状态。
The real meaning of friendship forms years later in adulthood, it can not reach it’s best when the meaning of it is still unclear.
其实,很多人都是在某次友情感受的突变中,猛然发现自己长大的。
Accutallly, many people find themselves quickly growing up after a sudden emotional change.
仿佛是哪一天的中午或傍晚,一位要好同学遇到的困难使你感到了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你放慢脚步忧思起来,开始懂得人生的重量。
It’s like some day, afternoon or night, a good friend of yours is in trouble and you feel this undeniable responsibility, you slow your steps to think, and start to understand the weight of life.
就在这一刻,你突然长大。 印象中有几个一辈子的朋友足够了,至于其他人对我来说根本不是很重要。关于亲情,在我来说以前和现在都是一样的,从来没有改变过。
And at that moment you suddenly grew up. Looking back, only a few lifelong friends are needed, the others are of no importance to me. When it comes to family, it is the same to me as before, it never changed.
也是唯一能让我欣慰的情感。人生一世,亲情、友情、爱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憾;三者缺二,实为可怜;三者皆缺 ,活而如亡。
And this is the only sort of emotional comfort I can get. One life time, family friendship, love, even if you lack just one, you will surely regret, if you lack two, then it is pitiful, if you lack all three, then your life would equal death.
是谁第一个把英语翻译成中文的?(不知道请不要回答,谢谢)
第一个学习英语的人已经不可考.第一个学习外语的人也不可考。
原因是追溯到元或者以前,就有中国的商人去海外,逐渐的也就产生了移民。语言永远都只是工具,当你在国外呆久了你就会了当地的语言,而你的亲戚在中国,你自然而然就会用进行双语的翻译沟通,不可能象你那样说的有那么开始的一个人~~
但是如果是正规的话,我国最早的外语学校,是成立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的“同文馆”。它培养出严复、汪凤藻等一批翻译人才,还编译了一些外语辞典和外语文法书籍。
第一是个懂汉语的人在英语环境中生活,从实践中领略英语的用词及用法,将英汉两者相通的单词进行互换,就成了翻译。那当然是个渐进的过程,由具体名词到抽象名词,由简单的日常用语到深奥复杂的思维。
第二种情况是个同时接触汉英两种语言的牙牙学语的小孩,他们能同时吸收这两种母语,到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成熟了,就可以自然的互译了。
这个问题估计无从考证 传说中 中国最早的翻译是 一种名叫“角端”的怪兽,此兽日行1万8千余里,走遍世界各方,通晓天下语言,明外方幽远之事,是最早的“同传译员”吧.呵呵
以下列出具体中国翻译发展史:
我国的翻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打开这一翻译史册,我们可以看到翻译高潮迭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了解这一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简单说来,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汉代-秦符时期; 二、隋-唐-宋时期; 三、明清时期; 四、五四时期; 五、新中过成立至今.
一、汉代-秦符时期
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诸侯国家相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当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句.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译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后来月支人支娄迦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支娄迦谶译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中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支娄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之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与"三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竺法护.他也是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贡献不小.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人称作月之派.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佛经翻译活动就组织有序了.当时主要的组织者是释道安.在他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开始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由于释道安本人不懂梵文,惟恐译文失真,因此他主张严格的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当时的佛经《鞞婆沙》就是按此方法从梵文译成汉语的.为了把握好译文的质量,释道安在此期间请来了著名的翻译家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鸠氏考证了以前的佛经翻译,批评了翻译的风格,检讨了翻译的方法.他主张意译,纠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提倡译者署名,以示负责.他翻译了三百多卷佛经文献,如《金刚经》、《法华经》、《十二门论》、《中观论》、《维摩经》等.其译文神情并茂、妙趣盎然,堪称当时的上乘之译作,至今仍被视为我国文学翻译的奠基石.到了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特聘印度佛教学者真谛(Paramartha,499-569)到中国来翻译佛经.真谛在华期间共翻译了四十九部经书,其中尤以《摄大乘论》的翻译响誉华夏,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较大.
二、隋-唐-宋时代
从隋代(公元五九0年)到唐代,这段时间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时期.隋代历史较短,译者和译作都很少.比较有名的翻译家有释彦琮(俗姓李,赵郡柏人).他是译经史上第一位中国僧人.一生翻译了佛经23部100余卷.彦琮在他撰写的《辨证论》中总结翻译经验,提出了作好佛经翻译的八项条件:1)诚心受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诚心热爱佛法,立志帮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2)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品行端正,忠实可信,不惹旁人讥疑);3)荃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博览经典,通达义旨.不存在暗昧疑难的问题);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涉猎中国经史,兼擅文学,不要过于疏拙);5)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度量宽和,虚心求益,不可武断固执);6)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深爱道术,淡于名利,不想出风头);7)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精通梵文,熟悉正确的翻译方法,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8)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兼通中训诂之学,不使译本文字欠准确).彦琮还说,"八者备矣,方是得人".这八条说的是译者的修养问题,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在彦琮以后,出现了我国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俗称三藏法师).他和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华夏三大翻译家.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从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十七年后才回国.他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主持了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组织最为健全的译场,在十九年间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共一三三五卷.玄奘不仅将梵文译成汉语,而且还将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是第一个将汉语著作向外国人介绍的中国人.玄奘所主持的译场在组织方面更为健全.据《宋高僧传》记载,唐代的翻译职司多至11种:1)译主,为全场主脑,精通梵文,深广佛理.遇有疑难,能判断解决;2)证义,为译主的助手,凡已译的意义与梵文有和差殊,均由他和译主商讨;3)证文,或称证梵本,译主诵梵文时,由他注意原文有无讹误;4)度语,根据梵文文字音改记成汉字,又称书字;5)笔受,把录下来的梵文字音译成汉文;6)缀文,整理译文,使之符合汉语习惯;7)参译,既校勘原文是否有误,又用译文回证原文有无歧异;8)刊定,因中外文体不同,故每行每节须去其芜冗重复;9)润文,从修辞上对译文加以润饰;10)梵呗,译文完成后,用梵文读音的法子来念唱,看音调是否协调,便于僧侣诵读;11)监护大使,钦命大臣监阅译经.玄奘在翻译理论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翻译实践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标准,意即"忠实""通顺",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他还在翻译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翻译技巧.据印度学者柏乐天和我国学者张建木的研究结果显示,玄奘运用了下列翻译技巧: 1)补充法(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增词法);2)省略法(即我们现在常说的减词法);3)变位法(即根据需要调整句序或词序);4)分合法(大致与现在所说分译法和合译法相同);5)译名假借法(即用另一种译名来改译常用的专门术语);6)代词还原法(即把原来的代名词译成代名词所代的名词).这些技巧对今天的翻译实践同样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玄奘同时的还有失义难陀、义净、一行、不空等译者,也都译了许多佛经.唐末无人赴印度求经,佛经翻译事业逐渐衰微.
到了宋代,佛经翻译已远不如唐初的极盛时期.在北宋的乾德开宝年间,宋太祖曾派人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僧东来华夏传法.宋太祖也曾在开封的太平兴国寺内兴修了译经院,专事佛经翻译.虽译场组织极其完备,译经种数几乎接近唐代,但质量却不如唐代.当时有名的僧侣译者主要有天息、法护等人.在翻译理论方面颇有贡献的要数赞宁(俗姓高,今浙江德清人).他曾归纳了以往译经的各种情况,提出了解决翻译过程中各类矛盾的六种办法.这是对我国唐代翻译理论的继续和发展,是我国翻译论库中的宝贵财富.到了南宋,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佛经翻译已是寥寥无几,史书的记载中无一例翻译.在其后的元代,统治者曾下昭拔合恩巴、管主八等人翻译佛经,但译作只有十几部,翻译理论方面的探讨更是无从谈起.翻译事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三、明清时代
在明代的二百多年历史中,佛经翻译呈现一片衰落的局面.佛经译者只有智光等一、二人,译了几部经书.但到了明代万历年间直至清朝"新学"时期,我国出现了以徐光启、林纾(琴南)、严复(又陵)等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哲学的翻译家.明代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测量法义》等书.清代的林纾(1852.11.8-1924.10.9)和他的合作者以口述笔记的方式翻译了一百八十四种西方文学作品,达一千万字以上.所译小说中最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呼天录》(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等.林纾本人不懂外文,因而他的译作删减、遗漏、随意添加之处甚多.但是林纾的翻译对于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学作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严复(1954.1.18-1921.10.27)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他从光绪二十四年到宣统三年(公元1898-1911)这三十年间翻译了不少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T.H. Huxley)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A.Smith)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孟德斯鸠(C.L.S. Montesquieu)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斯宾塞尔(H.Spencer)的《群学肆言》(On Liberty)、甄克思(E.Jenks)的《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等.严复每译一书,都有一定的目的和意义,常借西方著名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表达自己的思想.他译书往往加上许多按语,发挥自己的见解.严复"曾经查过汉晋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鲁迅《二心集》),在参照古代佛经翻译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在《天演论》(公元一八九八年出版)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有人因此认为严复偏重于"达",把"信"、"达"相互对立起来.事实上,严复曾紧接着解释道:"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所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这说明严复并没有把"信"、"达"割裂开来,他主张的"信"是"意义不倍(背)本文","达"是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尽译文语言的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为"达"也是为"信",两者是统一的.但严复对"雅"的解释今天看来是不足取的.他的"雅"是指脱离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本身的古雅.他认为只有译文本身采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实际上即所谓上等的文言文,才算登大雅之堂.严复自己在翻译实践中所遵循的也是"与其伤雅,毋宁失真",因而译文不但艰深难懂,又不忠实于原文,类似改编.有人说严复用一个"雅"字打消了"信"和"达",这个批评不是没有根据的.不过从积极的一面来看,严复重视译文文字润饰这一点却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尽管严复对"信、达、雅"翻译标准的解释因时代的限制而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许多年来,该标准始终没有被我国翻译界所废弃,原因在于:这三个字的提法简明扼要,又有层次主次突出;三者之中,信和达二者之中,信犹为重要.因此有些翻译工作者仍然沿用着三个字作为当今的翻译标准,但旧瓶装新瓶,已赋予新的内容和要求.例如,他们认为"雅"已不在是严复所指的"尔雅"和"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而是指"保存原作的风格"问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严复出版《天演论》前数年,《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于公元一八九四年在他写的《拟投翻译书院议》中已发挥了他所认为的"善译"的见解.马建忠的"善译"标准包括三大要求:第一、译者先要对两种语言素有研究,熟知彼此的异同;第二、弄清原文的意义、精神和语气,把它传达出来;第三、译文和原文毫无出入,"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这些要求是很高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他本人专研究语法而没有搞翻译的工作,因此他对"善译"的见解,被后人忽略了.
四、五四时期
"五四"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五四"以前的最显著的表现是以严复、林纾等为代表翻译了一系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和文学作品."五四"以后,我国翻译事业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共产党宣言》的译文就发表在"五四"时期.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东西方各国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苏联的作品,开始由我国近代翻译史上卓越的先驱者鲁迅、瞿秋白等前辈介绍进来.鲁迅是翻译工作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他和瞿秋白两人关于翻译问题的通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应遵循的基本翻译原则.他译过许多俄国和苏联的优秀文学作品,如《毁灭》、《死魂灵》等.他和瞿秋白通过翻译实践,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着原文的风资."鲁迅竭力反对当时那种"牛头不对马嘴"、"削鼻剜眼"的胡译,乱译,他针对有人所谓"与其顺而不信"而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这一原则.当然,鲁迅这条原则有"矫枉必须过正"的意味,但与借此作挡箭牌的"硬译"、"死译"实无共同之处.鲁迅主张直译,是为了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这于借直译作挡箭牌的"死译"也是丝毫无共同之处的.他们二人对待翻译工作的态度都十分严肃,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九四九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翻译事业也得到了解放.从那时起,翻译工作在党的领导下,一直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迅速发展,取得巨大成绩,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日益充实完善.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翻译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工作,逐步取代了抢译、乱译和重复浪费的现象;
(二) 翻译作品质量大大提高,逐渐克服了粗枝大叶、不负责的风气;
(三) 翻译工作者为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开展了批评于自我批评,逐渐消除了过去各种不良现象和无人过问的状况;
(四) 翻译工作者不仅肩负者外译汉的任务;
(五) 对翻译标准的认识日趋统一,有效的推动了我国的翻译工作.特别是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国广大翻译工作者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通过认真的辛勤的翻译劳动,介绍和交流先进科技知识、优秀文艺作品以及民族文化,为我国四个现代化和世界和平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其实身为译员,我自己觉得哪位祖先圣贤最早译出了英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先辈已经给我们用辛勤和汗水留下了这份瑰宝,我们就要更好的去传承它,完善它,从而更好的利用它创造更大的价值.
个人的见解 希望能帮到您一点 祝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