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论文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经典论文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福建文化特色
福建文化特色
提示:

福建文化特色

福建文化特色有海峡西岸、寿山石、闽菜、妈祖文化、厦门鼓浪屿等。
1、海峡西岸:福建地理十分重要,地处东南沿海,背山面海,面对台湾,毗邻港澳,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2、寿山石:福建寿山石雕艺术享有很高的声誉,色彩斑斓的寿山石文化为福建的旅游和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3、闽菜:以特殊的风味文化驰名中外,受到海内外游客喜爱,是福建一大特色美食。
4、妈祖文化: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
5、厦门鼓浪屿:厦门鼓浪屿是全国闻名的“钢琴之乡”,自然景观,山海连成一片,令人流连忘返,鼓浪屿度假村景色优美,西洋建筑使厦门鼓浪屿风光闻名中外,是人们旅游的好去处。

福建的特色是什么?
提示:

福建的特色是什么?

福建的特色: 第一种,沙县扁肉 沙县扁肉是福建省沙县的一种名小吃,形状类似馄饨。其皮薄馅多,晶莹通透,清香扑鼻,非常好吃。沙县扁肉1997年就获得了“中华名小吃”称号,是福建最有人气的小吃之一。 第二种,土冻笋 土笋冻是福建省泉州市的一种特色传统风味小吃,其由当地特有的土笋加工而成的冻品,晶莹透明、鲜嫩脆滑,色香味俱佳,是福建闽南地区一带冬春季节的时令佳肴。据《闽小记》载:“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异,但闻生于海滨,形似蚯蚓,即沙巽也。” 第三种,福州肉燕 福州肉燕是福建省福州市的一道传统小吃,属于闽菜系。肉燕又称太平燕,福州人过年及喜宴上必吃“太平燕”,有“太平”、“平安”之寓意,有“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之说法。肉燕皮由肉茸和番薯粉制成薄如白纸,比扁肉皮还薄,其色似玉,咸香可口,韧而有劲,非常好吃。 第四种,福鼎肉片 福鼎肉片是福建省福鼎市一种很有名的地方传统名吃。其是一道由精肉、淀粉等原料制成的美食,吃得时候配上福鼎本地的米醋和辣椒,再加上些许香菜,这时整碗肉片的香辣中流露出淡淡的香菜之味,吃后让人流连忘返。福鼎肉片主要食材是精瘦肉,营养丰富。 第五种,厦门沙茶面 沙茶面是福建省厦门市的一道传统小吃,属于闽菜,主要原材料是沙茶酱和高汤,口味咸鲜微辣,有点甜。

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哪些城市?
提示:

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哪些城市?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 岛、西与江西、浙江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 截止目前海西经济开发区包括:
福建: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莆田市、漳州市、三明市、龙岩市、南平市、宁德市
广东:汕头市、揭阳市、潮州市、梅州市
浙江:温州市、丽水市、衢州市;
江西:抚州市、上饶市、鹰潭市、赣州 市。
共计2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省为主体,地理范围包括福建福州、厦门、泉州、漳 州、莆田、宁德、龙岩、三明、南平,浙江温州、丽水、衢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汕头、梅州、潮州、揭阳等20个县(市)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提示: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贯彻落实大陆政府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伟大实践;海西经济区承担全国发展大局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重任;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海西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完善。福建省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它面对台湾,毗邻台湾海峡,地处海峡西岸,是一个肩负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同胞交流融合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有力推进海西经济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协作,逐步形成从环渤海湾到珠江三角洲整个沿海一线的完整发展布局,凸显海峡西岸在东部率先发展、东中西部良性 互动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福建口岸资源丰富,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大型深水港口岸线资源全国第一,目前已有11个对外开放一类口岸、23个开放港区和145个开放泊位,万吨级以上泊位72个。海西有条件也有义务为周边和中西部地区的货物提供出海口。

二、有利于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海西经济区优势。目前,在积极吸引台湾专业人才来闽创业就业方面,对来闽设立研发中心、实验室,创办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台湾专业人才,福建省将提供经费补助,并在职称评审、住房、子女教育、所得税减免等方面给予便利。计划在部分二级院校、科技场馆、经济开发园区、台农创业园等,试行聘请台湾专业人士担任高层管理人员;欢迎台生包括在大陆取得学历的台生到福建企业工作,试行开放部分事业单位招聘台生。放宽台湾人才机构到福建设立分支机构的条件,试行台湾律师事务所在福州、厦门设立分支机构,欢迎台湾人才中介机构、人力银行与福建省人才中介或培训机构进行业务合作或股权合资,支持台湾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在福建省开展业务合作。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助于海峡西岸在新一轮发展中树立新理念、拓展新思路、开辟新空间,充分发挥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对台合作、生态资源和对内联接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更高水平、更优效益的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上新台阶,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有利于形成服务中西部发展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构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大型海港、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示范作用,为促进中 部崛起、西部开发提供一条快捷顺畅的对外开放战略通道,并不断拓展海峡西岸的发展空间。省发改委副主任石建平说,这个通道的热点在于“新”和“综合”上。所谓“新”就是介于长三角、珠三角之间具有独特优势,服务周边地区发展,主要面对台湾海峡,走向世界的通道;所谓“综合”,就是以交通通道为骨架,带动物流通道、产业走廊、信息通道和旅游通道等相互促进的综合通道。 交通曾是制约福建发展的一大瓶颈,高耸的武夷山脉和带云山挡住了福建与内地的联系,自古就有“闽道更比蜀道难”的感叹、海西战略提出以来,福建奏响了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进行曲,港口、铁路、公路现设一路高歌猛进。福厦铁路、厦深铁路、厦门翔安隧道、福州地铁等等项目正有条不紊地建设着。

四、有利于构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沿平台。台湾同胞中,约有80%祖籍福建,闽台之间有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具有交流交往的独特优势。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接、法缘相循、民俗相同、人脉相连、宗亲同源,具有 对台交往得天独厚的发展潜力和挥洒空间。《意见》规划,到二0一二年,该地区服务两岸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到二0二0年,闽台经济融合不断加强,促进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福建将积极推动闽台院校学生互招、学历学分互认、师资互聘,在鼓励台湾学生来闽就读的同时,首批200名福建高校学生已于近期赴台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鼓励台胞来闽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福建将选择一批岗位面向台湾选聘专业人才。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互动 联动、互利共赢,使海峡西岸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结合部、先行区和重要通道,提高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向心 力和认同感,为发展两岸关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乃至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新贡献。

江西有什么湖泊
提示:

江西有什么湖泊

鄱阳湖、仙女湖、拓林湖、婺源鸳鸯湖、青山湖、醉仙湖、九仙湖、博士湖等,其中,面积最大且最出名的是鄱阳湖,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鄱阳湖: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面积3960平方公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湖的西北是避暑胜地庐山。鄱阳湖旅游景区,主要指湖区内的景点及自然保护区整体。湖区有41个岛屿和七个自然保护区。

仙女湖:

仙女湖位于江西省新余市西南16公里处,是江西省水上游泳资源丰富,开发较成功的湖泊型风景名胜区。2002年5月,江西省仙女湖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拓林湖:

柘林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永修县和武宁县境内,总面积308平方公里。永修县辖区内72平方公里湖区,有331个岛屿,是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湖泊型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范围
提示: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范围

截止目前海西经济开发区包括:福建:福州市、厦门 市、泉州市、莆田市、漳州市、三明市、龙岩市、南平市、宁德市广东:汕头市、揭阳市、潮州市、梅州市浙江:温州市、丽水市、衢州市;江西:抚州市、上饶市、鹰潭市、赣州市。共计2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一基本构想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二基本思路“四个三”、“四个二”、“八项举措”、“九大支撑体系”、“一项根本建设”。1.“四个三”构建对外开放、对内联接、山海协作的三条战略通道。同时,省际间的开放力度还有待加强,外省在福建投资不多,闽货在国内市场份额不大;省内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占全省70%人口的山区,其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的22%。为了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福建省委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提出了建立三条战略通道、加快福建发展的构想,即拓宽山海协作通道、对内联接通道和对外开放通道。福建省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必须拓宽山海协作;福建独特的地理位置,要求要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分工与协作,在出省通道建设、产业延伸对接,扩大边界贸易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同时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努力推动省际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密切合作和协调发展;福建省对外开放的优势,要求更多更好地吸引外资,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全面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三条战略通道是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的通道,是产业延伸的通道,是陆运、水运、空运相互配套的通道,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通道。三条战略通道是统一的整体,覆盖全省,相互融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建三条战略通道,对于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区域发展,实现新跨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按三个层面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一层面是沿海的福州、厦 门、泉州3市;第二层面是沿海的莆田、漳州和宁德2市;第三层面为山区的三明、南平和龙岩3市。2.“四个二”实施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实行城市社区建设和农村乡镇工作两个纲要;夯实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两个基础;建立选人用人和反腐倡廉两个机制。3.“八项举措”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4.“九大支撑体系”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基础设施、闽台合作、改革创新、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以及和谐社会支撑体系。5.“一项根本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三基本态势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和谐平安、服务全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各级各部门要准确定位、主动融入,凝聚发展合力,强化大局意识,在主动对接、服务全局中作出新贡献;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加强资源整合,优化要素配置,在发挥区域优势、拓展发展空间中展现新格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创新发展模式,丰富发展内涵,在提高发展质量、推进一体化发展中实现新提升;互动联动、统筹协调,拓宽合作领域,强化整体推进,在加强区域协调、构建和谐社会中力求新作为,努力完善“基本格局”,进一步拓展“基本态势”。延伸两翼、对接两洲。发展壮大闽东北一翼和闽西南一翼,加快对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闽东北一翼要发挥福州省会城市服务全省的重心和辐射作用,形成以福州为中心,周边卫星城紧密连接、分工有序、规模协调的城市体系,促进闽东北地区加快发展,推动与长江三角洲对接。闽西南一翼要发挥厦 门先行先试的龙头和示范作用,发挥泉州创业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和市场融合,推动与珠江三角洲的对接。通过延伸南北两翼,使海峡西岸经济区与两个三角洲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拓展一线、两岸三地。充分挖掘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和对台合作优势,强化福州、厦 门、泉州的辐射带动功能,发挥莆田、漳州、宁德拓展一线的骨干作用,突出特色、累积实力,促进全省沿海的全面繁荣。依托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两岸直航试点口岸等闽台合作载体平台,不断拓展闽台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合作。依托闽港合作八大平台和闽澳四项合作,全面提升闽港闽澳合作水平。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发挥三明、南平、龙岩纵深推进的前锋作用,借助生态、资源、对内联接等优势,依托出省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山海互动,东西贯通,不断向纵深发展。积极探索跨省区域协作的新途径、新机制,密切与内陆地区的联系,建立统一有序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集聚,实现共同发展。和谐平安、服务全局。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积极配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落实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强化福建对台独特地位作用,促进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四基本格局准确定位、主动融入,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互动联动、统筹协调。准确定位、主动融入。就是对全省而言,要找准福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等中的定位,紧紧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主动地融入周边地区和全国的发展潮流中,努力求得更大更快发展。对各级各部门来说,就是要站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个层次来考虑自己的定位,主动融入、主动响应、主动对接,在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明确自己的发展角色、发展路径、发展载体、发展动力,在服从服务大局中找准位置,发挥作用、体现价值。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就是要进一步发挥我省的开放优势、对台优势、港澳侨优势、联接优势、港口优势、民营优势、人才优势,抓住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时机,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提升产业结构;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后发优势;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区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努力实现生产要素、流通体系以及所有制实现形式等的全方位、战略性调整,积极整合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基础设施优势、人文优势,以建立具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使区域经济结构更加科学、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外延拓展、内涵深化。就是坚持走省际区域对接和区域整合为内容的“经济区战略崛起”发展路径,着力推进与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和基础设施对接,努力构建一个能够有效实现区域协作和市场扩张,增进经贸技术互补、产业结构融合、多方位对接联动的战略平台,在与两个三角洲的优势互补中拓展合作领域;加强与内陆省份的优势组合,拓展经济腹地;深化闽港澳合作,促进经济要素更快流动、集聚与整合。就是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注重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注意统筹兼顾、提高质量,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互动联动、统筹协调。就是继续发挥我省对外开放的优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我开放战略,不断创新协作机制、拓展协作领域,推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山海之间大跨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协作融合,促进区域发展目标、战略布局、重大举措的联动,特别是要与长三角、珠三角建立一种更为密切的互动关系,实现东部地区经济板块的协调快速发展,共同繁荣。就是通过进一步推进改革,加快体制创新步伐,不断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努力把区内各个系统、各个领域、各个要素、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整合统筹在一起,全面提高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最终形成对外开放、吸引带动,区内互动、区际联动、连片开发,两岸融合,两岸三地融合,全面协调发展的基本发展格局。 关键在“活”、关键在“和”、关键在“实”、关键在人。以“活”开拓发展之源,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创新创造,激发各种活力,激活各种要素,让所有活力竞相涌流;以“和”提升发展之势,增强发展合力,在合力推进中求和谐,围绕发展求和谐;以“实”打牢发展之基,注重实际、实干、实效,从实际出发,求实求效,促进发展取得实效,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以“人”构筑发展之本,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形成选人用人公正导向,树立推动工作的形象、对人民负责的形象和公正廉洁的形象。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历史
提示: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历史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设想由来已久,海峡西岸经济区20座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福建就曾提出过 闽南金三角的概念,此后又形成过海峡西岸繁荣带的设想。 根据形势的发展,上述设想逐渐扩展成海西经济区的发展战略,这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长期探索福建发展之路积累的成果。 1992年8月,那时的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闽东南地区开放开发。那年10月底,那时省委五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加快闽东南开放开发的战略部署,指出“加快闽南三角地区、湄洲湾和闽江口地区开放开发,逐步形成海峡西岸的经济繁荣带”,这是福建改革开放进程中探索发展路径的又一重大阶段性成果,通过梯度推进、山海协作,实现经济起飞,带动全省发展。它的确立和实施,对推动福建改革开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是在福建省原有发展战略,尤其是在海峡西岸繁荣带战略基础上提出的,它既是原有战略的继续,又是原有战略的升华。2003年下半年,那时福建新省长卢展工在福建广大群众等看法的基础上,提出福建发展战略新定位——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2004年1月,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那时福建新省长卢展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全面繁荣、协调发展、对外开放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2004年3月,福建省出席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代表联名向大会提交关于建设的建议。2004年5月,以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为团长的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赴闽考察,并专门就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发展、扩大两岸经济合作与交流,向7月召开的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提交视察报告。此后,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领导同志纷纷来闽就支持海西建设展开调研。2004年6月,那时的福建省委和经济日报社联合在京举办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论坛。2005年,那时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关于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2005年1月福建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出了《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2006年9月,那时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指出“四个专题”调研的成果集中体现为全省上下形成了“四个重在”的共识,即“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2007年1月,那时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海西建设进入全方位推进阶段。 ●2007年11月,那时省委八届三次会议提出全面推进海西建设的新要求,要求努力把海西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2007年12月,海峡西岸经济区19城市20家党报首次召开党报协作会议,成立海峡西岸经济区党报协作网,齐心协力向全国、向全世界,发出海西共同的声音。一年之后,协作网扩大到20个海西城市21家党报。●2008年“6·18”,福建、广东、浙江、江西四省19个城市成立海峡西岸人力资源交流与合作联盟,建设人才网络合作平台,定期举办面向海峡西岸的大型人才交流会。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 7月29日,福建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了《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首次被写入中共党代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