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论文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经典论文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他都有什么贡献?
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他都有什么贡献?
提示:

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他都有什么贡献?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起于乡野,经过数十年的拼搏,终于开创了一个国祚276年的庞大帝国。 明朝皇帝中,万历皇帝朱翊钧是在位时间最久的一个,然而他也可以说是最废物的一个。据了解,因为朱翊钧统治时期,国家一片好景,当时便有了万历中兴的年代称号。然而,随着朱翊钧在位时间的增加,明朝逐渐被他搞垮了。 朱翊钧,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相信很多人都没什么印象,但要说他是万历皇帝,大家就知道了,他是明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除了很多人不知道朱翊钧怎么读外,最让人无法想象的是朱翊钧和张居正反目成仇,作为老师,张居正死后竟被灭族了。 朱翊钧在位前十年,由于年幼,由母亲李太后代为听政,太后则将一切军政大事交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实行了一条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社会经济很大的发展,是为“万历中兴”。 张居正死后,万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朱翊钧开始沉于酒色之中(一说是染上鸦片烟瘾)。后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馀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1589年,朱翊钧不再出现,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曹署多空”的现象;万历二十五年,右副都御史谢杰批评神宗荒于政事,亲政后政不如初:“陛下孝亲、尊祖、好学、勤政、敬天、爱民、节用、听言、亲亲、贤贤,皆不克如初矣。”以至于朱翊钧在位中期以后方入中枢的廷臣不知皇帝长相如何,于慎行、赵志皋、张位、沉一贯等4位国家重臣,虽然对政事忧心如焚,却无计可施,仅能以数太阳影子长短来打发值班的时间。 虽然朱翊钧在内政行为可谓荒唐,但是军事上,由于朝臣的精谏,仍保持干练的本貌。他遣兵调将,平定播州(遵义)杨应龙之乱的播州之役、平宁夏哱拜之乱的宁夏之役、抵抗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以及东北大片地区(奴儿干都司)的朝鲜之役,维护了明朝的统一状态,并粉碎了日本侵略朝鲜的野心。此三场战争合称万历三大征。不过虽然军事得到维持,朱翊钧派宦官以勘矿、采矿为名去江南搜刮民脂民膏,百姓怨声载道,又使明朝政治腐败到极点。 总的来说,虽然从表面上来看,万历朱翊钧似乎是一个荒淫无度,胸无大志的皇帝,但是仔细想想,如果他真的那么无能,又怎么能让国家基本稳定,并且在军事方面也小有成就呢?所以,有历史学家评价道:他操权有术,并不是一个平庸之辈,只是,他又缺少了一些雄才大略。

明神宗朱翊钧在位期间的年号是什么?
提示:

明神宗朱翊钧在位期间的年号是什么?

谥号起源于周朝,帝王死后他的继任者及大臣们一起根据先帝的作为、品性等等对他进行“盖棺定论”,谥号有一套严格的“谥法”,比如《汲冢周书》中规定的:“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 ,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和敬拜的商朝,隋朝以前。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一般皇帝死后会建专属的家庙祭祀,几代以后,由于人太多就合并到太庙祭祀,对国家有大功的会保留家庙,上庙号。 所以在隋朝以后,基本都是宗,这是庙号,庙号的用法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建立基业的为太祖,功高的为高祖,比如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宋钦宗,明太祖等等,这些都是庙号。庙号为高祖的皇帝,通常其在位时已经追封了他的某一个祖先为太祖(通常此祖先已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被认为是家族兴旺的奠基人),当他驾崩后,后人便不能再追封为太祖,改为使用高祖。 明清时候,每个皇帝一个年号,所以就一般称呼年号,康熙、雍正、乾隆、同治、、、但也庙号年号一起叫,比如思宗崇祯皇帝,神宗万历皇帝,穆宗同治皇帝,文宗咸丰皇帝但是这个有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对先皇的谥号,涉嫌臣议上,子议父,有违伦常。尤其在隋炀帝杨广被严重黑化后,隋唐以后的皇帝逐渐行美谥,而且字数越加越多,汉代以前谥号一般都是一个字,中国历史上的皇帝,有谥号、庙号和年号,常用称呼则有一个历史演变,简单概括来说。 称为宗的一般用的是庙号,称为帝的一般用的是谥号。唐以前常用谥号,比如汉武帝、魏文帝;唐五代两宋元朝多用庙号,庙号为高祖的皇帝,通常其在位时已经追封了他的某一个祖先为太祖(通常此祖先已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被认为是家族兴旺的奠基人),当他驾崩后,后人便不能再追封为太祖,改为使用高祖。

明神宗朱翊钧的父亲是明朝的哪位皇帝?
提示:

明神宗朱翊钧的父亲是明朝的哪位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的第十三位帝王,他的生母是孝定太后李氏,父亲是明朝的第十二位帝王明穆宗朱载坖。明穆宗朱载坖一共有四个儿子,但是长子朱翊釴、次子朱翊钤都夭折了,所以三儿子朱翊钧实际上成为了年纪最长的儿子。 在明世宗在位期间,他的皇长子朱载基不行夭折,明世宗为此非常难过,这时道士陶仲文告诉他有“二龙不相见”的说法,明世宗听后便决定疏远他剩下的那几个孩子。可是到了二儿子朱载壑该上学的年纪,皇室需要为他举行一套非常复杂的礼仪仪式,这时候明世宗作为父亲是必须要到场的,于是明世宗便参加了这次仪式,但是没想到的是仪式结束后,朱载壑就病倒了,也不幸夭折。 连续失去了两个儿子的明世宗开始对“二龙不相见”这一言论深信不疑,他开始对剩下的两个儿子,也就是裕王朱载坖和景王朱载圳莫不关系,刻意的远离他们,直到明世宗去世,明穆宗朱载坖登基,才彻底为这条言论画上了句号。 明穆宗朱载坖上位之后,对于他父亲的一些弊政进行了纠正,他将之前由于言论而被治罪的大臣都召集了回来,对那些因此而死的大臣都给予了相应的抚恤。那些对他父亲明世宗宣传“二龙不相见”言论的道士,都被他赶出了京城,并将以前的那些道教仪式全部都暂停,还相应的免除了一些赋税。 在明穆宗朱载坖掌权期间,他重用了徐阶、李春芳、高拱等内阁辅臣,开始大力整治一直困扰着朝廷和百姓的“南倭北虏”问题,与蒙古俺答汗议和,同时宣布废除了海禁,开始允许民间私人到东洋和西洋经营生意,这一系列的措施让明朝开始了短暂的中兴,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为隆庆新政。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几个儿子?
提示: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几个儿子?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 而作为一名守成之君,朱瞻基虽然没有像自己太爷爷明太祖朱元璋那样开疆拓土,也没有像自己爷爷明成祖朱棣那样五征蒙古、七下西洋,宣扬国威。但他在位期间,进一步对永乐朝所遗留的一些问题和弊端进行调整,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 即位之处,朱瞻基听取大学士杨荣的建议,御驾亲征了叔叔朱高煦的反叛,朱高煦投降后,朱瞻基力排众议不杀叔叔朱高煦。体现了他既能虚心纳谏又自有主张。 在施政过程中,朱瞻基玩转的很轻松,他懂得怎么授权,有明白怎么收权,更知道如何行使领导权,既不畏手畏脚,又不越俎代庖。他非常关心社会的公正性,严厉惩罚贪污腐败,对重大案件亲自过问,确保施法的公正性。朱瞻基的不足就是喜欢玩蟋蟀,一度给民众造成不良影响好,劳民伤财。 中国古代各朝各代的皇帝都很迷信,相信“上天之命”之说,但宣宗不相信神仙,对此,宣宗指出:“自古以来没有哪个帝王不想长生不老的,像秦始皇寻求神仙,北宋徽宗崇信道士,都应验了吗?,可惜,世人至今还不醒悟,可叹啊!”作为一个皇帝,宣宗能认识所说的神仙、佛没有根据,对此不信不崇,这是很不容易的。 总体来说,朱瞻基在位时期,是明王朝一段了不起的时代,他重农轻赋,赈荒惩贪,任用贤才(杨士奇、杨浦、杨荣),社会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局面。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堪比汉唐时期的“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