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八识规矩颂

唐 三藏法师 玄奘 作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八七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2,《八识规矩颂学记》
首先简要地介绍一下唯识宗。《八识规矩颂》是玄奘法师留存下来的稀有的著作。因为玄奘法师虽然名震五印,被尊称为解脱天和大乘天,但是他归国以后,主要的是在翻译经典,很少有著作,《八识规矩颂》是他非常珍贵的作品,对于唯识宗的义理有非常精辟的归纳。
唯识宗有多种的名称。
第一种是称之为“法相宗”。是依据《解深密经·法相品》所安立的,“抉择诸法体性相状”。你看世间森罗万象,万事万物,怎么去归纳它?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梵文是念you ga,相应),瑜伽师地论,把万事万物,一切万法都归纳为六百六十法。世亲菩萨觉得众生的根机低劣了,讲六百六十法,太繁杂了!学不会。他就把她进一步浓缩,归纳为百法,作了一个《百法明门论》,归纳为五位百法。
五位:心王法八个、心所法五十一个、色法十一个、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个、无为法六个,共成为五位百法。事实上心所法是与八识相应的法,不离八识而有;色法是心法、心所法显现的影像;不相应行法是心法、心所法、色法三位的差别相;无为法是前四位所显现的真实性。所以说“识”就是百法,百法就是“识”。从这个角度来建立万法唯识,所以称之为“法相宗”。
经典上面有说,如来三时说法:第一时说法说有教,说小乘的阿含经等等;第二时说法,说空教、说般若等等法门;第三时说法,说非空非有的中道教。这是唯识宗的判教了。所以唯识宗,也立名为中道宗。
第三个名称是“普为一切乘教宗”。一切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等,一切乘都能够依此而得解脱。
第四个名称是“应理圆实宗”。这是从“三性三无性”来说: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是“三性”;“三无性”,即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立名为“应理圆实宗”。
第五个就立名为“唯识宗”。八识心王为能变,凡夫众生有一个疑问:只是讲我们的心,为什么要把它分为八个部分、要把它分为八识心王呢?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为什么要把它分为八识心王呢?因为凡夫众生遍计所执,普遍地计较、计度、执着,所以执着于一切都是实我实法;要说到心,他也隐然认为有一个实在的、一个整体的东西,所以为了破这种执着、来深入地分析八识心王。八识心王是能变,万法为所变。能变,大家如果将来学《唯识三十颂》,就有讲到三种能变:赖耶能变、思量能变、了别能变。就能变这一边,立名为唯识宗;就所变的万法这一边,立名为法相宗。
第六个名称,称为“瑜伽宗”、“相应宗”。
第七个名称是“慈恩宗”,因为玄奘法师和他的上首弟子窥基法师,都是住在西安的大慈恩寺,为了尊重祖庭故,立名为慈恩宗。
----节选自大愿法师《八识规矩颂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