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关于道衍的几点疑问

1、道衍本来就是个野心家,本名姚天禧,道衍出生在行医世家,但从小的理想却不在行医,小时候他就说过:“大丈夫不能身居大名,即当遁入空门”,由于没有背景,道衍14岁就出家了,拜入临济宗南派大宗师愚庵智及门下,因为是名人弟子,道衍出名较早,但道衍年轻时代正式元末群雄争霸的时代,受清规戒律限制,道衍没有赶上机会。道衍认识燕王,在洪武十五年了。我研究以为最初的燕王未必有某位之心,受道衍的鼓动应该是不小的。至于道衍心中的好皇帝,恐怕不是燕王。道衍的《逃虚集》《逃虚类稿》《道余录》等资料在淘宝上可以买到复印件,可以看看,从道衍的作品中看,燕王距离道衍心中的理想有很大差距。道衍的诗作可以多看看,早年道衍的诗,锋芒很露,以致被师兄宗泐不喜。但后来年纪大了,道衍隐藏的就很深了。
附道衍《京口览古》谯栌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萧梁事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2、朱棣杀了方孝孺十族,怎么没杀方孝孺啊。现存的方孝孺的文集《逊志斋集》连一句反动的话都没有,完全就被和谐了,而当时的资料说,建文帝讨伐燕王的诏书都是方起草的,现在一句也找不到了。
3,那是《明史》的误载,明朝人的传说而已,见下面。看看《逃虚类稿》中道衍写的《明中书舍人王君(宾)墓志铭》以及王宾的《光庵集》,他们两互相吹捧就知道了。《明史》称永乐二年,道衍还乡,见王宾等应该在此时,而王宾永乐二年却写了《永乐赈灾记》歌颂道衍在海宁等处的赈灾行为,谣言不攻而破。
下面是四库全书《光庵集》提要的一段话:(王)宾字仲光,长洲人。博闻强记,尤精医学。隐居奉母,以孝行称。少与姚广孝相善。《吴中往哲记》称“广孝既贵,归访宾,宾弗与见。方盥,掩面而走”。黄姬水《贫士传》所记相同。《明史·广孝传》中亦略载其事。然观宾集有所作《赈灾记》,称广孝为少师,铺陈功德甚至。宾殁後,广孝为之传,亦极称誉。是两人交契,终始如一。盖流俗欲推尊宾者造作此言,殊非事实。
4、道衍为什么居功第一,而是在后勤保障上的,打仗最重要的是粮草和军心,燕王的大本营在北平,保障粮草和军心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战略,从史实上看,靖难的前三年,朱棣根本就没有目标,只是盲目的防守。因为朱棣摸不清建文帝的实际情况。真正指明方向的是后来李景隆等人的投降,他们向朱棣汇报了建文帝空虚的实情。
5、道衍应该没有只指挥过军队,兵法如何不得而知。上面已经说了,由于最初靖难没有目标,而燕王的手下基本都是北平人,或者在北平有产业和利益的人,所以,有稳定的后方基地和大本营就非常重要了。建文帝曾经搞过离间计,离间世子和燕王,虽然没有成功,但也可以分析出燕王和世子是有矛盾的,当时来说,谁当继承人还是个未知数。燕王把道衍和世子放在北平,就是让手下吃一颗定心丸,如果北平失手,我的心腹和家人都死,你们还怕什么。
6、通过你题的问题可以看出,你这辈子成不了道衍了,道衍14岁的文章你可以看看,你能超越吗?淘宝上买道衍资料的复印件才30多元。
7,当时起主导作用的不是道衍,即使没有道衍,燕王也要造反。可以看看《朝鲜李朝太宗实录》或者《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的记载,朝鲜人非常关注这个事变,记载很详细,很多都是国内没有的资料,朝鲜人早就看出来,燕王不是好鸟。早在洪武二十二年,朱棣就和当时还是世子的李芳远(即李朝太宗),拉关系,意在搞马匹和兵器。
附点资料给你:《李朝太宗实录》卷六:三年(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乙卯:我殿下回自京师(南京)。殿下过燕府,燕王亲见之,旁无卫士,唯一人侍立(疑即道衍),温言礼接甚厚。。。。殿下离燕,在道上,。。。。燕王停驾,亟手开幕帷,温言良久乃过。
同书卷八:十一月丙寅,计廪使金乙祥道经燕邸,回,复于上(李芳远)曰:“燕王谓臣,尔国王何不送马与我?”,上信之,仍附鞍马以送,燕王受之。
上面这些事情一方面表示燕王和早有准备,一方面表示,不是道衍个人能完成的。
以上问题,都可以在台湾大学王崇武教授的《明靖难史事考证稿》上找到答案(应该是唯一一部研究靖难的综合性著作),淘宝,孔夫子旧书网都有出售,才60元。手都打酸了。
楼主后面的总结:1,关于道衍主编《永乐大典》,其实主要的工作不是道衍完成的,派道衍的目的是道衍是永乐的心腹,知道但又不能说出的内幕很多,所以在有些度上道衍把握的很好,道衍最主要的目的是审查,查出那些对燕王不利的文字和书集,所以现在国内关于不利燕王的材料很少。不利朱元璋的材料,比不利燕王的材料还多,就可以看出。编书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毁书。
2、关于道衍的用人,道衍推荐的袁珙生前都没有官职,道衍的十个好友,号称“北郭十友”都只是中书舍人一类的低级官员。只有金忠官至兵部尚书,此外没有记录显示道衍推荐了以后的著名官僚。
3、关于立世子这个问题,前因后果比较复杂,但不是道衍或者金忠的全部功劳,详见《考证稿》第七章,文繁不录。
全手打2小时,校对三次,翻书5本。只为普及知识,不作俗人之谈。
楼主功底较差,应该多学习。
3、关于
2,明太宗是谁?
有,是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即嘉靖皇帝)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
明太宗缘何变成明成祖?
首先,中国历代王朝,在宗法制度上皆依据周礼,《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礼器》:“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
这个意思是说,太庙正殿中只能供奉七个皇帝,除了开国之君(一般是太祖)外,其他皇帝的牌位都是“亲尽则祧”。
“亲尽”就是说,超出了与现任皇帝的亲缘关系。“父为昭,子为穆”,如果死去的皇帝,出了这三昭三穆的关系了,就要被“祧”。
所谓的“祧”就是把牌位从正殿中挪出来,放到太庙后面的偏殿(称为“祧庙”)中单独供奉。而开国太祖则“万世不祧”,不管关系多远,都稳居太庙正中。
明朝的制度稍微有些变化,一般是供奉九位皇帝,除了朱元璋,多出来的就要去祧庙。
大家都知道嘉靖是朱厚照的堂弟,因为朱厚照没有儿子才继承皇位,他的爹兴献王并没有当过皇帝,因此也不可能入太庙。为了认爹,嘉靖还和大臣们结结实实的闹过一场,死了不少人,杨慎这些人都是因为这个倒霉了,史称“大议礼之争”,不详细说了。
就说嘉靖封自己的爹成了皇帝还不够,还想把他也弄进太庙去。但是那时候,太庙中的九个名额已经满了,要是再塞进去他爹,就得祧一个出来。论亲缘关系,朱元璋之下当然是朱棣和嘉靖最远,所以如果要祧的话,无疑该把朱棣祧出来。
可是太宗文皇帝何等牛B,就算嘉靖敢祧一个祖宗出来,也不敢祧他他。这点自知之明嘉靖还是有的,于是嘉靖十七年九月,改朱棣的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则改为“成祖”,这样可以使他与朱元璋并称祖,同为“万世不祧”之君,在太庙正中供奉。
这样,被祧的就是除了太祖成祖之外的亲缘关系最远的皇帝,于是就该轮到仁宗朱高炽了。徐阶等人也上书说“今仁宗为皇上五世祖,以圣躬论,仁宗于礼当祧”,于是兴献王成了睿宗,于嘉靖二十九年入太庙,而仁宗则被祧出来放进了后殿。
这就是朱棣之所以不是明太宗而是明成祖的原因。
不过,据说嘉靖为了老爹能有太庙的名额而改庙号的事让列祖列宗很不爽,嘉靖二十年四月太庙发生了火灾,付之一炬,不少人认为是朱棣在天显灵了~~(“按成庙旧号太宗,先是十七年改称祖,而兴献帝新称宗,其主与成祖同入庙,说者谓文皇帝神灵不豫使然”《万历野获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