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论文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经典论文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佛学(教)中四证净是什么意思/解释

佛学(教)中四证净是什么意思/解释

梵语catva^ro 'vetya-prasa^da^h!,巴利语catta^ro avecca-ppasa^da^ 。全称四种证净。又作四不坏净、四不坏信、四信。即佛证净(梵buddha^vetya -prasa^da ,巴buddha^vecca-ppasa^da )、法证净(梵dharma^ -prasa^da ,巴dhamma^-ppasa^da )、僧证净(梵san%gha^ -prasa^da ,巴san%gha^-ppasa^da )、圣戒证净(梵a^rya -kanta-s/i^la^-prasa^da ,巴ariya-kanta-si^la^-ppasa^da )。证净,谓以无漏智如实觉知四圣谛之理,藉由此证,而离不信、破戒之垢秽,得清净。俱舍论卷二十五(大二九·一三三中):‘证净有四种,谓佛、法、僧、戒(中略)如实觉知四圣谛理,故名为证;所信三宝及妙尸罗,皆名为净。离不信垢、破戒垢故,由证得净,立证净名。’故四证净乃以无漏智如实觉知四圣谛理,因而正信佛法僧三宝,并对戒产生坚固不坏之净信。(一)佛证净,缘佛身中之诸无学法,发无漏信。(二)法证净,缘独觉身中之有学、无学法,菩萨身中之诸有学法及四谛之法,发无漏信。(三)僧证净,缘声闻身中之有学、无学法,发无漏信。(四)圣戒证净,谓未得无漏慧(即进入见道位)时,凡夫虽皈依三宝,奉行律仪,然未能证得圣净之戒;及至既得无漏慧,无漏之戒乃与之俱转,遂令俱得无漏慧、戒,称为圣戒证净。[杂阿含经卷十九、卷三十、璎珞本业经卷上、大毗婆沙论卷一○三、杂阿毗昙心论卷八、成实论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九十八、法华经文句记卷二十、大乘义章卷十一]

2,阿毗昙的解释

阿毗昙的解释佛教论律经三藏梵语音译的合称。亦偏指论藏。 晋 法显 《法显传·摩头罗国》:“众僧住处,作 舍利佛 塔、 目连 、 阿难 塔并阿毗昙、律、经塔。” 章巽 校注:“阿毗昙,即 阿毗达磨 (论),与毗奈耶(律)、素呾缆(经),合称三藏。”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提婆 初至,为 东亭 第讲阿毗昙。” 刘孝标 注:“阿毗昙者, 晋 言 * 也, 道标法师 曰:‘阿毗昙者, 秦 言无比法也。’” 参见 “ 阿毗达磨 ”、“ 三藏 ”。 词语分解 阿的解释 阿 ā 加在称呼上的词头:阿大。阿爷。阿爹。阿 罗汉 。阿毛。阿婆。阿弟。阿姊。 部首 :阝。

3,阿毗昙的介绍

阿毗昙 ā pí tán,梵文 Abhidharma 的音译,全称阿毗昙摩,略称毗昙,意译对法、胜法、无比法,指佛教经、律、论三藏中的论藏,是佛教高僧大德对佛经的理解和阐释。佛陀因人、因地、因事不同而应机说法,论师们后来将内容近似的经典进行归纳、分析,然后作整体、全面、系统性地表述和解释,以帮助想学习佛法的后人更快地了解佛法体系,更准确地把握各个主题博大精深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