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论文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经典论文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三国鼎立的概况
三国鼎立的概况
提示:

三国鼎立的概况

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汉、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 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曹魏、季汉、东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称为“三国鼎立”。 三国时期各国多与外族互动。东北方面,有高句丽、沃沮、夫余及三韩、百济。魏晋以来天山以北及蒙古草原的民族主要有乌孙、坚昆、敕勒、丁零、呼揭、匈奴、鲜卑及乌桓等族。202年南匈奴归附曹操后,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每部立帅长,并派汉人监督。 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 孙权称帝。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时是哪三国
提示:

三国鼎立时是哪三国

三国(220年到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

三国鼎立是什么意思
提示:

三国鼎立是什么意思

“三国鼎立”意思是指在东汉末年时期,天下分为东吴、曹魏、蜀汉三家,形成一种对峙的局面。鼎是古代的一种器皿,很坚固,用青铜铸造,后来一般用作礼仪、祭祀。鼎这个东西是三条腿的,两腿之间各是120度角,以此站立。虽然不及四条腿的东西,但只要别去碰它,一般是不会倒下的。可三腿的东西如果其中有一条腿倒下,另外两边就会不倒下,所以三条腿的“鼎”实际上是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关系。
“鼎”像极了当初三国鼎立的局面,如果三国不复存在,天下就不复存在。三国之间已经形成一种看似稳定的局面,牵一发而动全身。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第二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三国鼎力的局面正式形成。那时硝烟四起,民不聊生,他们三个人当中的每个人都想统一三国,可这个局面不好在短时间内改变。

三国鼎立的鼎是什么意思?
提示:

三国鼎立的鼎是什么意思?

“三国鼎立”中的“鼎”在这里的意思是“像鼎的三只脚一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三方对立。 示例: 欧洲各国在西元一九九二年成立共同体后,将与美、日两国呈三足鼎立之势,主导世界时局。 成语典故: 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病死,刘表的儿子投降曹操。刘备被迫南撤,孙权派鲁肃去联络刘备,诸葛亮认为可以联吴抗曹。孙权多谋善断,分析曹操犯了用兵之忌,于是与蜀军在赤壁大破曹操号称80万大军,从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三足鼎立、百度百科-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提示:

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三国鼎立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政治局面,即蜀汉、魏国、吴国三个国家并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在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人物和事件,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体现在政治上。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变革,三国之间的斗争使得中国政治上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想和经验。例如,蜀汉的刘备和吴国的孙权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们在统治中国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伟大的政治成就。 其次,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体现在经济上。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三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极为活跃。例如,蜀汉有着较为发达的农业,吴国有着较为发达的商业,魏国有着较为发达的工业。 最后,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体现在文化上。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发展迅速,三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极为活跃。